作者:水木然
“常识”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。
绝大部分人的失败,都是因为对“基本常识”的缺乏。
芒格说:所谓常识,看似是平常人都能掌握的知识。其实恰恰相反,常识在现在这个时代成了平常人都不具备的知识。
因为平常人一生都在追逐“诀窍”,或者追捧成功者的经验,导致丧失了基本的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。
绝大部分人只不过是人云亦云之辈,他们被凌乱的信息包围和冲击,早就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,成了两眼放光的瞎子。
1
缺乏常识,是绝大多数人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:
兵法里最著名的一招是“以少胜多”,这句话也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几千年,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迷恋。
那么,究竟什么叫”以少胜多“呢?
很多人理解的以少胜多,应该是通过出奇制胜,一个妙招定乾坤,其实这就是缺乏“常识”的表现。
先看《孙子兵法》里面这样一段话:
“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
“十则围之”,意思是: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10倍,就可以围对方打,轻轻松松的打一场包围战。
“五则攻之”,意思是: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5倍,就可以正面进攻对方,正面迎击敌人。
“倍则分之”,意思是: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2倍,就可以先把对方分段,然后一段一段地去进攻,这样就又人为的制造出实力差了,每一场战役依然有十足的把握。
“敌则能战之”,意思是:当敌我双方兵力差不多时,应该继续和对方周旋,寻找分割对方的机会,如果被对方撞上,且回避不了,再开打。
“少则能逃之”,意思是,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多,那就躲避它,千万不可硬打。
“不若则能避之”,意思是: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高很多,那就必须主动躲远一点,千万不要让对方发现我们的踪迹。
大家仔细分析上面这段话,值得反复寻味!
原来“以少胜多”根本就不是通过一个奇谋妙计让“少数人”去战胜“多数人”,而是通过不断重整和组合,制造出能以“多数人”去攻击对方“少数人”的机会!
举个例子,假如对方有五万人,我有三五万人,该怎么去打赢对方呢?
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和对方进行周旋,不断的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,去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。
比如找准机会,用自己的一支5000人的队伍,去攻击对方一支1000人的队伍,然后不断的寻找这种能够“以多击少”的机会!
说白了,“以少胜多”的本质,其实是变着法的“以多胜少”!
原来我们平时所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/以小博大/一招制敌/成功秘笈,都是我们意淫出来的假象。
中国有句话叫:“善战者无赫赫战功”。
《孙子兵法》里说: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。
意思是那些真正会打仗的人,既不一定有智慧过人的名声,也不一定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,而是在于他打仗时不出任何闪失,步步为营,每一步都稳操胜局。
比如曾国藩为什么能打败太平军?因为他打仗从不投机取巧,就爱用那些别人认为很“笨”的方法,靠着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的土策略”。
在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里,他提到:日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:中国会抵抗,而且会如此长时间、如此持久、如此顽强的抵抗。而这将是中国取得胜利的根本。
2
中国还有句古话:“善医者无煌煌之名。”意思是那些真正有医术的医生,往往都不是赫赫有名的。
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
举个例子大家就恍然大悟了!
我们都知道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,其实他们家三兄弟都精通医术。有一次魏文王曾问扁鹊:“你们家兄弟三人,谁的医术最高呢?”
扁鹊回答:“我是三人中最差的那个。”
魏王不解地说:“但明明是你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啊!?”
扁鹊解释说:“上医治未病,我大哥善于在别人还没发病之前,就把人的病给治了,所以大家对他的医术没感觉,但是我们家人都知道他医术了得。
中医治欲病,我二哥善于在别人症状尚不明显的时候药到病除,此时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,所以大家对他的印象也不深刻,但是他确实也有两下子。
下医治已病,我都是在别人病情十分严重之时才下手,此时病人已经痛苦万分,病人家属心急如焚,我下手之后稍微出一点效果,别人就会把我铭记在心,所以我名扬天下。“
魏王大悟。
因此我们要记住一个逻辑:最有名、最成功的人,并不一定就最厉害;籍籍无名的人,很有可能是个高手。
我们可以让那些成功人士、有名人士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持,但不要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所束缚。